美食入非遗做好文化传承

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文化兴,国运兴。文化强,民族强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

民以食为天。最近,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,柳州螺蛳粉、沙县小吃、桂林米粉上榜的同时,还有诸如徽菜烹饪技艺、潮州菜烹饪技艺、川菜烹饪技艺等兼具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的综合性项目。

柳州螺蛳粉

桂林米粉

美食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并非首次。此前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,上海本帮菜、德州扒鸡、天津狗不理包子、六必居酱菜、全聚德挂炉烤鸭等美食制作技艺分别上榜。美食最能抚慰人心。一碗螺蛳粉,能消除人们长途跋涉的劳顿;一份沙县小吃,可以让人停下忙碌的脚步。美食的魅力,不仅在于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,更在于给人心灵的慰藉。更何况,名列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美食,还浓缩着一方水土的味道、映照着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和一代代人的家国记忆,怎能不让人心动?

非遗美食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指出,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“各族人民世代相传”的属性。这些风味小吃、地方美食能够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,一方面因为它们源远流长、底蕴深厚、制作技艺有特色,另一方面因为它们至今依然活力四射,能紧跟时代脚步,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。烹饪美食讲究火候。上榜国家级非遗名录,对柳州螺蛳粉等“网红”来说,无异于在火势正旺的灶台下又添了一把火。但上榜不应成为终点,而应成为这些美食再攀高峰的起点。人民的非遗应由人民共享。“非遗美食”传承者既要主动担起责任、重视食品安全、杜绝粗制滥造,又要发挥工匠精神、精心挑选食材、提升食品品质。

中华非遗美食—沈灶河豚宴

中华非遗美食沈灶河豚宴是古都金陵首家以河豚为主题特色佳肴,主打龙豚四海和菜、烈艳红豚、秘制豚唇、浇汁葱烧河豚海参、河豚干炆肉、河豚刺身等河豚系列菜肴,并融合粤菜、台州菜、潮州菜以及南京菜,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品鉴河豚食客络绎不绝,好评如潮。

中华非遗美食—沈灶河豚宴

河豚饮食文化历史悠久,早在大禹时代,长江中下游一代的百姓就已经在“拼死吃河豚”,唐代河豚进入了皇宫,宋代文人墨客对河豚美食更是赞誉有佳。苏东坡更是将“拼死吃河豚”的俗语沿袭至今。而到了明代的宫廷中,已经有了河豚宴。现代文坛巨擘鲁迅更是和河豚有不解之缘“岁暮何堪再惆怅,且持巵酒食河豚”。如今沈灶河豚宴,丰富多样的河豚美食,成为广大食客的口中珍馐。

中华非遗美食—沈灶河豚宴

美食入非遗后,更要在保护中传承、在创新中发展。在“特”上下功夫。小吃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,当其“背井离乡”时,如何在入乡随俗与保持特色间寻找平衡,考验着传承者的智慧。在“新”上多着笔。墨守成规,再美味的食物也会让人厌倦,只有不断创新,美食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。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挑战,传统“非遗美食”要主动“触网”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承非遗文化。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,沈灶河豚宴将河豚美食文化的研究和烹饪工艺的创新,发掘更具时代特色的河豚美食文化,打造更具特色的中华非遗美食。

小吃虽小,大有味道,服务百姓“大民生”,连接振兴地方经济“大产业”。时代在变迁,各地应挖掘更多有特色、有内涵的美食,加强保护、重视传承,让这份独特的“烟火气”长久延续,让人民生活更加有滋有味。

来源:安徽日报、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非遗保护研究中心

欢迎关注中国游客网、分享,一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
中国游客网